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3-10-21 22:28:2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锦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锦15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看过数遍,仍让我参不透的电影,因为人物与人物之间太多的眼神交流,让我总忍不住揣度这一颦一笑背后的深意,这一揣度也就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需要载体的。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教育失败。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不妨改一改: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孩子转变了多少。我们要看的不是孩子在教者强压下的表面化的乖巧,而是在无强压的情况下他们能懂得自我约束,学会自我管理,最终成就自我。这就是我理解的成功的教育。

电影中,那个让孩子们难忘的学监——克莱门特·马修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他让那个一直坚信着“爸爸周六来接我”的派皮诺在电影最后发出了“求你把我带走吧”的恳求;他让学生们敢于向不合理制度反抗,锁住了门,提起笔写下真挚的话语,托那一架架飞落的纸飞机传递他们对马修的不舍与喜爱;他让一个个面无表情,一脸阴郁的孩子们有了笑容;他让一群会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等的问题学生成为了明辨是非,做事有分寸,有理想的人;他让一群冷漠的同事变得感性起来,敢于同不合理制度抗争······电影中不光成功的塑造了马修这个优秀的音乐家、学监的形象,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常常把“行动—反应”挂嘴边的校长,“犯规——处罚”是他一贯、单一的教育模式。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马修的出现无疑让这个“放牛班”的孩子们迎来了春天。

起初,我觉得马修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眼睁睁地看着无辜的孩子被强行拉进去关禁闭却不敢吱声,他只敢站在校长室门外,听着孩子被校长无情掌掴,却不敢进去劝阻······但后来我理解了他的这份懦弱,因为对于一个失业的人来说工作有多重要,他要保住饭碗就必须在这样的制度下工作,接受领导,这是他的无奈。所幸,他骨子里是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满怀教育热忱的优秀教师、音乐家,他会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孩子们爱唱歌,他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兴趣点,以音乐作为他教育的载体,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最佳境界。唱他自己亲自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乐曲,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唱自己的生活;他根据孩子们的情况,给他们分好声部,一点点地教孩子们唱,体现了他的因材施教······一段时间后,我们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专注动情,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快乐活跃却遵守规矩的身影,看到了他们的互助友爱······教育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是以孩子的兴趣点为着力点的,所以我们得向马修一样,发现问题后该分析问题,寻找教育的载体,然后加以实践、反思、总结。

看着马修深夜还在为孩子们创作歌曲,看着他全情投入地训练着孩子们歌唱,看着他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问题,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度教育,看到他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举动,揣度孩子们的内心,总是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觉得很惭愧,不由得扪心自问:我能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我的教育能改变什么呢?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让我渐渐丧失了工作的热忱,面对那些问题学生,我常常表现得很没有耐心,除了一味地训斥,没有别的方式。学生骂疲了,自己也训累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也应该寻找教育的载体,孩子们喜欢玩,我也可以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制定游戏活动方案,加以实施,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能成功固然很好,失败了也没关系,可以反思总结,从头再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童年的欢乐,有如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艺术作品既饱含生活的意义又充满人性的思考,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最好的教育能做到什么地步?这是每一个父母和教育从业者都想了解的答案。走进《放牛班的春天》,让我们一起来追寻和求解。

电影简介

《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Choristes》)是20xx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马修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这是教育工作者和成长中的孩子必看的一部优秀影片,让我们一起走进《放牛班的春天》回忆那些优美的旋律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

爱的果实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在电影中有许多不完美的孩子,他们调皮捣蛋、胡作非为,但是马修老师却能真正地尊重孩子,就像春天一般温暖学生的心。教育传递爱的本领,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引导,便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拥有翱翔的翅膀,他们的天空闪闪发光。

爱的教育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马修老师为孩子们提供歌唱的平台,鼓励孩子们逐渐显示出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只有充满了爱的教育才会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爱的力量

“孩子的世界是脆弱的,它甚至经受不起一个冰冷的眼神。”影片中,当孩子们犯错时,院长惯用的手段就是惩罚孩子,但是马修老师永远与孩子们站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们那脆弱的世界,用歌唱来建构孩子们的情感认同,用真诚和关怀来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努力成长的力量。

爱的希望

“凡事皆有可能,永远别说永远。”马修老师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家,但他是一个用心的教育家,他用春风化雨般的爱陪伴孩子们走过成长的一段路程。作为父母、老师,我们给予孩子的很少又很多,不经意的行为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没有永远,孩子的成长皆有可能。

头脑风暴

大一班韩老师:好的电影不光能让人入戏,还会带着大家一起出戏。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都明白当学生的感受,我们也都是做老师的,直面过很多孩子的感受。之前看过这部电影,但再看起时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同样是教育,有的老师可以塑造孩子,温暖孩子,有的老师却只能“教书”,无法育人。

大五班王老师:在这部电影里马修最令人感动的正是他的平凡与普通。他能够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学生。每个人心底里都有“本真”的天性,老师的作用就是发现每个孩子心底里的本真,并把它们发挥到极致。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 ……此处隐藏16951个字……的身影消失在路的尽头,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惆怅:马修老师,你又将去哪里拯救失爱的孩子……

故事讲述一个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了一个被称为“塘底”的学校任职,学校的孩子就如那校名一样,一个个行为很不规范:爱说谎、恶作剧、偷窃、吸烟……几乎无恶不作,都是典型的问题学生。这里的学生另老师们失去笑容,令老师们除了呵斥、怒骂,就只能采用“关禁闭”的惩罚方式。这里简直不能称为学校,而是一个“少年收容所”。但马修老师的到来,仿佛给孩子们吹来了一股春风,送来了一缕阳光。他凭着对孩子真诚的爱,凭着对音乐执着的爱,用音乐的力量感化了的学生,用爱的力量拯救了学生。

初为人师时看到这部电影,除了感动,心中还会萌发一句誓言:要做一个像马修先生一样的老师,对孩子要充满耐心,用真诚的爱对待每一个孩子。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几年的教学生活,让我对自己当初的誓言感到可笑,感到不可思议。学生行为不规范,反复提醒也不奏效,会让我愁眉不展;学生脾气顽劣,屡教不改会让我抓狂;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启而不发会让我失望……那时,细心、耐心、爱心似乎都离我远去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也有过深深地怀疑:我应该不适合当老师的吧?

再次欣赏完这部电影,心中涌动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深深的敬意和淡淡的忧虑。马修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群让正常人看来很不正常的“问题学生”,用校长认为很不可思议的方法感化了学生,感动了校园内一个个朴素的老师们。电影中的马修先生没有华丽的衣着,没有俊美的外表,可却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马修先生很平凡,很普通,因此他有着普通人共有的情感——对孩子真诚的爱。他关心孩子的家庭环境,他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他懂得用音乐使孩子凝聚起来,规范起来。组建合唱团虽是一个偶然,但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一个智慧的举措。记得马修老师拎着行李箱被势利、暴虐的校长赶出校园时,没有一个孩子知道,没有一个孩子送行,马修先生心中很不是滋味,有无奈,有冤屈,有不舍,但是当他走过孩子教室的窗下,看到那高高的窗口飘下一只只小飞机,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孩子们心中最朴素却又最真挚的话语时,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挥动的小手时,感动的不仅仅是马修先生,每一位观众都会为此潸然而下!这是一份感动,也是一种敬意!终于孩子们因为他的努力有了情感,有了质的变化。

对比“塘底”的孩子,我们教室里的孩子真是优秀多了!孩子们会在老师繁忙时帮着擦黑板、发本子;会在集体活动中奋力拼搏,为集体争光;会在上课时积极思考、响亮发言……我想我比马修老师幸运多了。对呀,我的孩子们也有违反纪律时,也有不爱学习时,也有偷懒玩闹时……然而马修老师都能将顽石变成润玉,我们又有何不能呢?教育需要教师的爱,也需要教师的智。世界著名指挥家莫朗,是在马修先生智慧的双眼中被发现的,是在马修先生不断地鼓励中培养起来的。在我们的教室中,相信应该也有音乐家、运动员、演说家、科学家……的存在。

听着那悠扬、清朗又童真的合唱,我不禁也会跟着轻轻哼唱,心灵因此被荡涤着。是呀,我只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老师,但我应该如马修老师一样,尽管教育的路途上有很多阻碍,但应相信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每一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向往,只要真诚付出我们的爱,只要努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着想,我们也将无悔于教师这个职业!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可是当马修老师被辞退,学生们从石堡中挥动着小手、纸飞机夹着合唱声向老师送别、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要和老师一起走时,我仍然禁不住眼湿。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当中,一切是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它只能从教师的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机关有多么精细的周密的规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师自身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确实,教师承担着“人师”的责任,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学生的教育爱。这种教育信仰和教育爱是构成教师人格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是需要真诚和爱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完整的投入。教育爱不同于基于亲缘关系上的母爱,教育爱源自教师对教育事业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是教师基于教育信仰之上对学生真诚的尊重、信任、欣赏和期待。教师是和鲜活的人打交道,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注,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很容易转化成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情感,这种情感纽带能促使学生对整个学校生活都抱一种积极投入的态度。

做为老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那么老师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和奖惩条例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也远比教师所教的知识更多。因为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通过认知教学过程来完成,而是学生无意识地向教师模仿、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教师的影响。爱因斯坦曾说,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将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剩下什么样的素质,精神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