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观后感

时间:2023-10-21 18:24:16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15篇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15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你好李焕英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1

年前的时候偶然间刷到了《你好,李焕英》的电影宣传片段,就被感动到了,过年的时候上映后一抢到票就跟妈妈去看了。

知道是催泪的电影,提前备好了纸,怕妈妈会哭的厉害,就提前给她手里塞了纸巾。电影主基调是感动的,但催泪的场景衔接足够会让人泪眼婆娑到下一催泪场景。

贾晓玲穿越到以前,想要让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想要让妈妈真正开心一回,一直想撮合沈光林和妈妈,想让妈妈成为王琴,这样,她的女儿就会是王琴的女儿。但贾晓玲不知道的是,与此同时,妈妈也穿越回来了,李焕英也一直想着女儿,想尽力完成女儿的梦想。一句“我宝!”,直接催泪,妈妈从一回来就知道贾晓玲也穿越回来了,虽然妈妈跟女儿的体型悬殊,但身为母亲,还是在女儿受难的瞬间,本能的跑过去接从天而降的贾晓玲。身为母亲,无论女儿多大,都是自己的宝宝,无论自己能不能接住,都会下意识地伸手去接,这就是母爱!

贾晓玲一边啃着包子,说着自己马上要回去了,一边跟陈赫他们说着,自己小时候摔倒把裤子磕破了,妈妈一开始不会做针线活,更不会缝好看的图案,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妈妈才会缝好看的。这时,突然意识到现在是1981年,自己还没出生,“妈妈还不会缝啊!”,瞬间泪崩,原来妈妈跟她一起穿越回来了,妈妈知道所有的一切。

全程泪点不断,让我感同身受,放大了很多日常中的细节,增加了女儿,或者准确地来讲是孩子对母亲的理解。相较于我,妈妈并没有哭,还不断安慰和反问我说,边握着我手,边说“这有什么可哭的?”

电影结束后,我去网上搜了一下影评,当刷到大家对电影的看法时,看到了许多跟我一样的案例,都是女儿带着妈妈去看电影,自己哭得不成样子,结果妈妈一点也没哭。

我想,这应该不是个例吧,贾玲当初拍这个电影为的是纪念自己的母亲。我想,身为人母,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吃苦,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伟大。相比之下,身为孩子,我们把母亲的付出当做最普通的事情,欣然接受,当电影放大了母亲的付出,让孩子看到了母亲的不容易,也让我们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你好,妈妈!每一位母亲,在做母亲之前,都是她自己!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2

近期,电影《你好,李焕英》成为热门话题,既没有专业的导演,也没有流量明星,是什么让它从一众电影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一个“真”字。

创作的规律总是相通的,文字工作亦然。一篇合格的公文,必定脱离不了“真”。调研报告作为一种非正式公文文种,常用于组织工作中,目的在于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与依据,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尊重客观事实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失去了真实性的调研报告,也就失去了它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调研报告中涉及到的所有材料均需出之有据,切不可道听途说。

调研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要尽可能地反映实情。我们在起草调研报告时,应当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领导关注的重点、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痛点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提供科学决策与依据。有的调研报告为了写而写,看上去内容充实,实际上提出的问题虚头巴脑、无病呻吟。比如写村(社区)两委换届问题,不把调研重点放在干部作风、工作能力上,而是深挖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私人矛盾。这样的调研报告尚且无法反映真实问题,更别说提供决策意见、解决问题了。

找准问题是撰写调研报告的前提,充盈的事例和数据则是高质量调研报告的支撑。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阅读书刊、报纸,上网查找等途径获取了第一手资料,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分析研究得到实际可用的部分,写进我们的调研报告中。我们在选择事例时要考虑普遍性和参考性,不能以偏概全。选择数据时要挑选典型、有可靠性、有实用性的,要注意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但无论是事例还是数据的选择,都必须真实可靠,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结果而凭空想象、胡编乱造,导致调研缺失真实性,撰写出的调研报告失去参考价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据媒体报道,导演贾玲用了四年的时间打磨《你好,李焕英》的剧本,正是因为她这种严肃、严谨的创作态度,才给观众留下了如此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故事。同样,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不可能一稿而成,要经过认真推敲,思考提出的问题是否有针对性,列举的事例与数据是否有代表性,所提的对策建议是否有可操作性。在推敲之中反复修改,直达最终的成品经得起实践考验,能够真正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3

大年初一,有个同学向我推荐了《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她的“影评”是:看完哭成了狗。

本来觉得她的这个形容有点夸张,但是当我也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哭成了泪人,也颇有感触。

影片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孩儿晓玲的回忆开始,生下来九斤八两,学会的第一句话是“再来一碗”,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不好,身材和长相都很一般,最终也没有考上正儿八经的大学。她为了让妈妈能高兴一回,买了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然而纸包不住火,这件事还是被母亲李焕英发现了,但她的母亲并没有责备她,回家的路上,母亲带着她不小心发生了车祸,然后镜头拉向晓玲,晓玲穿越……

故事拉开了帷幕。

晓玲穿越回了妈妈年轻的时候,晓玲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直不争气,感觉并没有让妈妈因为自己真正自豪、幸福过,为了让妈妈开心,她这主动配合妈妈,买到了厂里的第一台电视;排除万难,参加排球比赛;帮妈妈撮合未来发展更好的厂长儿子……其中很多场景让我忍俊不禁,也有很多场景直戳我的泪点,如:李焕英送女儿坐车这段场景让我哽咽,这个场面我太感同身受了,每次不管是因为她工作忙需我独自回老家还是我到外地参加夏令营等,妈妈都坚持把我送上车然后在窗前目送,眼里有不舍,有担心,直到车子走远了她还站在那儿。

总之,这部让人笑中有泪的影片使人感触颇深,让我还想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妈妈的时候,我往往又不是这么一回事,当放假回家几天之后,就又开始和父母互相“嫌弃”,告诉自己要听话,但最后又没忍住吵到歇斯底里,终于要离别时眼见他们衰老的模样,又感到自责和愧疚。

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没有穿越一说吧,至少现在没有被证实有。但是希望我们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给亲人无限的陪伴。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

这部电影诉说感很强,对我来说很值得看,我不想再说这个电影多么好,每个人感受不同,不是那么喜欢也很正常。可珍惜眼前人,努力前行时别把养育你,帮助你, ……此处隐藏7051个字……种感受,我提笔写下了《观后感》。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13

打我有记忆起,我妈就是一副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是忘记,妈妈也曾是个花季少女。

——题记

放假期间,我去看了《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而戏中的故事演完了,但戏外的故事才是这部电影有着真挚情感的来源。贾晓玲只为她的妈妈李焕英买过一件绿色的皮衣,但小了。李焕英却只是安慰道:“那件皮衣要是再绿一点就好了。”而现在有许许多多的绿色皮衣供她挑选,可她却再也没有机会穿上了。

每到清明节,我都会随着大人们一起上山祭拜,但并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只是茫然地跟着下跪。直到有一天,我梦见了爸爸妈妈的离世。早上起来,枕头都被哭湿一大片,马上跑出卧室去找爸妈。也许意义就是逝去的至亲,我们在这个世界找不到他们了,只能竖立一个墓碑在那。当我们思念他们时,还有一个精神小屋,仿佛跟墓碑说话,他们就能听见。

我每一次问妈妈一个问题,她的回答都不一样。“妈妈,你会不会死啊?”我小时候第一次问妈妈。“妈妈现在还不会死哦,妈妈还要陪你长大。”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着,看着我的眼睛说。“妈妈,你会不会死啊?”我长大了一点,认真地问妈妈。“妈妈总有一天会死的,所以你要快点长大啊。”妈妈依然直视着我的眼睛回答我。“妈妈,你会不会死啊?”现在我问妈妈。“妈妈不知道哪一天会死,你要快点学会照顾自己。”这一次妈妈没有直视我的眼睛,只是抱了抱我。

我和妈妈会时不时翻一翻老照片。妈妈指着照片说:“你看,你老妈年轻的时候还是很漂亮很苗条的。”一时间,我有些恍然,妈妈也曾是花季少女啊,原来妈妈不只是妈妈,也是她自己。

电影中,李焕英会下意识喊:“我宝!”然后去接住贾晓玲。妈妈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你只是想让妈妈高兴而已。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妈妈生下的不是我妈,会不会更幸福。我没有答案。但电影中的李焕英,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却仍然选择了原来的道路,选择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我问我妈:“如果你当初生的不是我,你会不会比现在过得更幸福。”我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生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啊?”电影中的对白让我十分感动。“妈,你怎么这么爱笑啊?”“因为妈生了你啊。”

妈妈,愿你的眼角永远带着笑,愿你的锋芒不灭闪耀,愿岁月不爬上你的发梢,愿你的年少永不迟暮,愿安慰伴着你永不寂寥,愿你在星河边听见我的祈祷。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14

李焕英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又熟悉又陌生,她是著名喜剧演员贾玲的母亲,也是贾玲此生最牵挂的人,因为《你好,李焕英》这部小品和电影,让全国人民知道了李焕英,也知道了她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而伟大的人并不特指一个人,而指的是全世界的母亲。

就在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这部小品,故事一开始,贾晓玲和她的母亲李焕英在路上聊家常,故事随着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贾晓玲穿越到了母亲年轻时代,一九八六年,他遇到了年轻的母亲,贾晓玲和李焕英成为了要好的朋友,贾晓玲还想尽办法帮助母亲追到母亲喜欢的人,可随着一声声钟声响起,贾晓玲知道自己要回去了,可却舍不得母亲,只得含情告别,可能此生也无法再次相见。这时,贾晓玲也已变成了一个隐形人,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则是家庭温馨生活的场面,这时,一阵阵对话响起,那是贾晓玲和母亲的话语,虽然话语很平常,但在这时,每一句都触动人心,让人感动,也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看完小品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一幕幕的情节,无一不让人潸然泪下,我觉得最催泪的一定是结尾,那段感人的对话:

“妈,我给你买了一个冰箱,双开门的。”

“妈知道。”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妈知道。”

“妈,你怎么那么爱笑啊?”

“因为妈生了你啊。”

“妈,我现在是喜剧演员了,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妈知道”

“妈,我好想你。”

这个简单的对话,不知让多少人潸然泪下。而让我最感动的是时钟响起的那一刻,贾晓玲知道自己要走了,而李焕英并不知道,“我给你写信!”李焕英还天真的说。“好,我也会写给你。”贾晓玲泪珠已到眼眶,她边擦边说,最后一声:“再见!”看得让人心酸。

这时,我想对贾玲阿姨说:“阿姨,你演的真好,你可不要因为母亲去世而自暴自弃,你一定要坚强。”我也想对李焕英奶奶说:“奶奶,你在天之灵一定很开心吧!你有一个如此聪明的女儿,所有人都会替你高兴!”最后,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您对我如此之好,我却不领情,昨天因为您说我成绩骂我,我却非常生气,现在来看,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妈妈我懂了!”

母爱深沉的,是无私的,别让母亲对你的爱变得理所当然,可能有一天她会不在了,那时你将后悔莫及。请珍惜眼前人,珍惜此生爱的牵绊吧!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15

如果说喜剧都有一个悲剧内核,那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你好,李焕英》是导演为怀念自己母亲而创作的一部“穿越”片。都说细节触人心,整部影片以欢笑为主,以温情铺垫,以细节勾勒。往往一件寻常的小事,便能勾起心酸的回忆,晓玲的,亦是我的,我们的。

故事开头交代女主人公贾晓玲做梦穿越到几十年前,尚未结婚生子的母亲身边,和母亲以姐妹相称,共同度过了一段奇幻欢乐的时光。

现实是贾晓玲的母亲因为车祸去世,贾晓玲伤心过度,在医院昏睡着做了一场梦,这场如梦似真的梦,这是现实和虚拟的错位。影片中间有许多包袱性的故事情节,令人捧腹大笑。看着这些美好,就像看着将要凋谢的花朵。花儿越美,凋落的时候越让人伤感。影片最后一段,描述了很多贾晓玲和母亲的琐事日常,平凡亦珍贵,温暖亦残酷,因为她再也没有机会经历了。美好的梦境即将破灭……

一个真实的故事,围绕着贾玲过世的母亲展开,一场时空的穿越,贾晓玲回到妈妈年轻的年代和妈妈对话。朴实又简单,只是当故人已逝我们才懂得她的珍贵,什么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被完美诠释。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管身处何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曾改变,不会因为距离,时间而减少。也让我想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们对于父母总是觉得理所当然,总是索要,却从不曾付出。只是因为他们是父母。父母不需要被爱吗?不值得被爱吗?导演贾玲给母亲的双开门冰箱买好了,那件绿色的皮衣也买好了,只是你却不在了…

这部影片笑中带泪,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描绘出了母亲给予我们的那些从未知晓的关爱。母亲就是这样,简单而普通,但在为人母这件事情上,母亲做的不简单,或者是在别人眼中看似的简单,已经是母亲倾其所有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或者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母亲。

影片前半段充满欢笑,后半段让人泪流满面,内心伴随着深深的感动。原来艺术的意义不只是传递欢笑,感动和欢笑可以同时存在,这或许就是导演贾玲想要表达的情感。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是我们都是第一次经历人生,而且生活也从来不给我们学习的机会,我们试着以观影的方式与电影产生共鸣,以此学习。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