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人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1《人生》,路遥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我很喜爱,从初中到现在,看了三遍。每看一次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人生》这一长篇小说,非常值得一读,书面语是柳青的几句感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光是卷首语就已经深深地吸引了酷爱读书的我。其实柳青的话,就是对小说最深刻和核心的概括。
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典型的七八十年代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人。自由生长在贫困的农村里使他更具有一种对文明、富裕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不甘向命运低头,希望有一天摆脱贫困,走向人生的美好。但,年轻的生命,往往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也会犯下许多错误,主人公高加林更是如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职业,放弃了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这种为了利益而不惜牺牲亲情爱情友情的行为最终让他后悔莫及。错,不要紧,趁年轻,勇于承担责任,改过自新,在结尾处尤为凸显,进一步升华了主题。
小说中还有许多性格鲜明,个性飞扬的人物。纯朴、善良的高玉德夫妇;精明、为人乐观阔达的顺德老汉;城府深、心胸狭窄的刘立本;还有大方得体、乖巧懂事的刘巧珍等。从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相同的地方。他们正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折射出不同人的不同的行为和人生,从而引发出我们的深思,对人生的思索。这正是小说的伟大之处。例如高加林式的人生,充满着戏剧性,最具光彩,从他身上,我得到了许多的人生感悟,受益匪浅。
现在反腐已成热点。书中有宣扬反对贪污及对势利之人的批判和讽刺。高玉智,高加林他们便是代表,作为国家干部,奉公守法,嫉恶如仇,侄子违法也要严惩。这也是小说的亮点。
但书中隐约还体现出一点等级观念,比方说对农民有所贬抑。但是,我国原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业是根本,作为一个农民,虽苦,虽累,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兢兢业业,安守本分。没有农民的贡献,国家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所以,回到本质上来说,人无分贵与贱,职业也亦如此。
我想,这就是人生: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2或许你也曾经有过迷茫,有过困惑的时候,譬如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你会因是跟随自己的心继续向前走,还是屈服于现实的重压。如果你在处于纠结之中,那么便可以像我一样带着疑惑去《人生》中寻找答案。
《人生》讲述了一个因高考失利而在村里任教的民办男教师高加林,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他的生活一直都不太顺利。“大能人”高明楼的二儿子三星是一个靠走后门才上了高中的迟笨人,因为高中毕业没有工作,便把没什么背景的高加林顶替了下来。高加林不服气的待在乡下,一心想着怎样回到镇上,但村里“二能人”的二女儿刘巧珍又给予他爱情的滋润。过了一段时间,高加林的叔父从远方调回来工作还当了地区的劳动局长,下面的人为讨好他,走后门把高加林带到了县城里工作,高加林还和高中同学黄亚萍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甩了刘巧珍。可命运弄人,黄亚萍的前男友的母亲对高加林怀恨在心,揭发了他走后门的事,导致他又被迫回到了农村。
高加林是个有血性的青年,他不甘屈服在命运的压迫之下,他有自己的理想,也曾幻想未来美好的生活,可他愤怒、困惑、绝望,这都是人生带给他的教育,他可能在人生的岔道走对了的路,又有可能在他人的推波助澜下走错了路,可谁有说的准呢?是错是对都是相对而言的,高加林总觉得生活不顺,可他也找到了好些快乐幸福不是吗。有好些人在高加林选择了城里姑娘黄亚萍的时候大骂高加林没良心,是个负心汉,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大背景之下,也许选择了黄亚萍就是多了一份在城里生活的保障,而选择机灵漂亮又朴实可爱但是个文盲的刘巧珍,在日后的生活中两人的分歧可能会越扯越大。高加林不是没有过思想的斗争,他痛苦着在当初第一次与巧珍生出情愫的地方和她说分开,也痛苦着在自己失去工作后主动跟为难的黄亚萍断绝关系,他也还是有着愧疚的心。
在高加林失去工作回到农村时,故事也缓缓落下帷幕。高加林是庄稼人的孩子,他从未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可他也从未有过成为农民的觉悟。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三起两落把他摧残的险些失去生活的希望。可德顺老汉这个和时间做着抗争的老光棍早已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心性善良的他总会在关键时刻点醒高加林,好让他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德顺老汉找到了他,他的话都让高加林和我的心为之一震。他一辈子都打着光棍,旁人看起来可真是寂寞,可他却说“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着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数,修过路……遮羞难道不是活得有意思马?——那你们年轻人的词说教幸福。”啊!这就是德顺老汉眼中的幸福。他还觉得“把书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就是幸福。高加林听了这番教导,眼里又闪起了希望的火星。这……这才是人生,也许经历过挫折,跌入谷底,坠入深渊,可只要人活着,生活在这土地上,就是人生,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精彩的人生。我们都在探索着人生,没有人能断言你未来的人生会以怎样的姿态存在,那些有经验者也许能在关键时刻给你指明方向可真当实践起来,又未免是隔靴搔痒。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通往正确道路的岔口。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的这段话被路遥先生作为《人生》一书的题记,也被我摘录一段作为题记,是有着他的意义的。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你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也可能没办法总是如愿以偿,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慎重地做选择。
面对人生的岔道,可能会迷茫吧,也可能会困惑,但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总是充满思考充满选择,有着无穷无尽,无法用一板一眼的语言来表达的变幻。前进吧,不要害怕,不要抱怨,勇敢的做出选择,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3两到三天时间,读完了路遥的这本书。之前看完《平凡的世界》好像看了一点,因为都是描述陕西农村和县城的故事,就没看完。这次长久没看到中文书籍,买了这本。昨天看了一晚上没刹住闸,今天晚上依然。白天仍然测试单机——HVDC——无穷大系统自定义模型。
昨天是看到那首脍炙人口的“走西口”,看到德顺老汉在回忆青年往事。我想,也许巧珍和加林能走到一起吧。很难找到更难得的伴侣了。
今天晚饭后,一边测试640MW稳态和320MW稳态下,对换流母线相电流乘以3/2系数的稳态。发现亚萍开始闯入加林的世界,想,巧珍估计要悲剧。 ……此处隐藏11157个字……明白这一切时他的所有便都犹如一粒浮尘,在狂风中颠簸了激情,最终还是被暴风雨无情的拍打在地。回归绝望。
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14睡到别人随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敲响你家门的时候才起,简直太可怕了。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布里特-玛丽的人生信条之一。
成年可以后在公众场所大笑有心理负担?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必须毫无差错?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早上睡到了十点钟?不存在的,布里特·玛丽用一本书的人生讲述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有些时候,继续生活下去还是比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根本不用知道自己是谁。
她坐在黑暗中的木凳上,凝视着海报上那个让她一见钟情的红点,那正是她热爱地图的原因。因为年代久远,红点已经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已经发白,但它还在那里,嵌在地图左下角和中心点之间,旁边写着“你在这里”。
是的,“你在这里”。
从最初,母亲一直很失望,活下来的是布里特·玛丽,而不是比她更优秀的姐姐。接下来,肯特总是说她没有幽默感没有想象力,连有香水味的衬衫也不愿自己丢进洗衣机,即使她所有的生活都以肯特为主。后来,在博格,她当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哪怕她不怎么懂足球,但她是被需要的。在博格,她第一次有了想讲笑话的冲动,在博格,她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在博格,她第一次喜欢上了足球,在博格,每个人都会记住,她曾经来过这里。
按清单做事情的布里特·玛丽,发动了汽车,带着充足的汽油,驶向巴黎――她一直想去却从未去过的地方,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布里特-玛丽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时候冲破天空永恒的灰色阴霾升上地平线的,但它好像已经开始憧憬下一个季节的到来。
人生是一种冒险,冒险就应该是冒险的样子,不是吗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15一个六十三岁的女人,做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因为丈夫出轨,她要开始接触这个社会,过新的生活。
这个过程当然没有那么顺利,她发现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和她格格不入。她发现她自己的那一套规则并不是没一个人都会遵守,这让一个之前一直过着程式化生活的布里特-玛丽非常郁闷。
她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有一个比她优秀的姐姐。她本来可以像是空气一样在家里按部就班地生活,但这一切都被她姐姐的死而打乱了。
她的父母开始吵架,她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她也变得更自卑了。
越是自卑的人就越是喜欢过安逸的生活,因为自卑,所以不敢接受生活中的变动,担心每一次变动都带来的都会是麻烦。
布里特-玛丽很可怜。她极度依赖丈夫,长时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人,让她变成了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
她因为害怕在睡梦中死去,怕自己死了还没有人发现而不敢睡觉,怕自己不体面、不文明,因为怕死,不愿意去旅游,只看着地图畅想着巴黎的美好。
她严格按照自己的清单做事,一板一眼,俨然是一副有强迫症的样子,就这样死板地过了半辈子。直到丈夫出轨,她和丈夫离婚,这一切才变了样。
可是这样一个固执、自卑、在意别人看法又坚持自我的人去到了博格之后,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她渐渐融入那里,渐渐和那些跟她完全不一样的人打成一片,和那些她本来看不惯的人成为了朋友。
她甚至想去接受一段新的感情,可是却被她前夫打乱了。
她的前夫和情人分手,重新找到了她。
可惜,她的前夫虽然回来找她,虽然她的前夫也在慢慢改变,但她前夫对布里特-玛丽的需要不像是因为多爱,更像是因为依赖,因为习惯。
六十多岁的年纪,想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确实不容易,也难怪在她丈夫回头的时候,她也有回去的打算。
不过还好,博格这个地方改变了她,这里的人改变了她,她终于还是愿意不去依附别人为自己而活。
以前她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肯特,现在她终于能自己去看这个世界了。
一开始对玛丽这个人挺没有好感的,她固执且没有自我,张口闭口都是肯特,越看越生气。随着故事的发展,她也渐渐变得可爱了起来,越来越像是个“玛丽小天使”了。
可惜玛丽和肯特离婚的太晚了,他们如果早点离婚,玛丽就能早点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了。毕竟她现在六十三岁,如果在三十岁的时候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没有被所谓的“家庭主妇生活”荼毒这么久,她也不会这么神经质。
不能接受玛丽觉得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的说法。
家庭主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职业。
为家庭付出、照顾家庭,这也没什么不对,但这绝对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是某一方的全部责任。
玛丽做家庭主妇的这段时间有多长,她和这个社会脱节的时间就有多长。
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寄托和依赖都给了她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还是抛弃了她。
离婚之前,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孩子都是她丈夫和前妻的。
在那个家里,她是以妻子的身份过着保姆的生活,而她竟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
根据书中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像是阶梯一样,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可以让人活下来。如果不能满足,人类无法生存。
安全需求可以让人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如果生活不稳定,失去安全感就会变得孤独、自闭甚至思想变得极端。
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家庭不幸福,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偏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类的感情很复杂,有了情感上的满足会让人很快乐,这也是得到幸福的最基本条件。
尊重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让人变得更有自信,反之则会让人为了得到尊重需求去做一些使自己进步的事,对一些人来说可以起到激励效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前四种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发挥自己的真善美,去不求回报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以前的玛丽甚至无法获得社交需求。
但是在博格生活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有了朋友的关爱,还有了斯文对她的爱慕,她实现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又在之后的种种事情中,得到了大家对她的尊重,让她实现了尊重需求。
她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委屈自己过依附着肯特的生活了,她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不再去做谁的附属品,她就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她终于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