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学生读后感

时间:2025-02-05 18:23:49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昆虫记学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1

这段时间,我读完了法国作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通过读昆虫记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小蜘蛛怎样从妈妈的卵袋中孵出来;胭脂虫怎样度过属于它的冬天;蝉的寿命最长为什么可达17年之久;蜜蜂怎样筑巢;蝴蝶怎样孵化……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法布尔主要从昆虫的产卵、孵化、食物、生活习性等方面来描写的。法布尔笔下的昆虫被描写得很形象、很生动具体。他经常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甚至还运用了排比、联想、反问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如果不读《昆虫记》,对于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在生活中会有了缺憾,无法了解到那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昆虫世界,无法了解到昆虫王国里那些神秘而又友好的昆虫朋友了。

刚开始看《昆虫记》的时候,我很不耐烦,觉得作者的语言让人看不懂。可是慢慢的,我发觉我已经渐渐爱上了阅读这本书的感觉,我仿佛已经融入了昆虫的世界,仿佛正在和那些可爱的小昆虫一起游乐。这本书有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使我对它爱不释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爱的是描写蜜蜂的故事。法布尔分别写了隧蜂、切叶蜂、黄斑蜂、沙泥蜂、节腹泥蜂……他们的捕猎的方式不同,习性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非常疼爱、非常关心自己的小宝宝。最令我感动的一篇是《看门户人家》,里面描写的的是隧蜂宝宝已经长大,当它出去外面采蜜时,它面前蜂巢的“门”就

会自动打开;当它回到家的时候,那扇“门”就会自动关上,他一直在保护着隧蜂宝宝。那扇“门”究竟是什么呢?它…其实就是隧蜂宝宝的妈妈。他们的母亲不能外出参加大家的劳动,就自愿当起看门人,不让陌生人随意进出它们的家,母亲是多么伟大,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是那样呢?

在自然界中,有无数像昆虫这样有趣的动物,不妨让我们一一去了解。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为人类品味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它将永传于世。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2

法布尔,这个名字可谓是熟悉异常,他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科学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

《昆虫记》这本书,从幼儿时的插图绘本,到少年的拼音版、删节版,到了现在的整本书的阅读。一遍一口气顺畅地读下来,脑子里仿佛电脑那般输入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记得在小时候,夏日的夜晚是最美的,天空中繁星点缀在墨蓝色的夜幕上,月光投下淡淡清冷的光。杂草丛中,却如同夜幕一样,那亮晶晶的小光点散落在草丛里,这一定是天上的星星不愿意回去了,落在这里玩闹吧,幼时的我天真的认为。我让奶奶用透明的玻璃瓶,只是在空中一挥手,那可爱的小光点便来到了瓶中。在黑暗中,任何光都非常清晰,即使那只是很微弱、很渺小的。灵动的光点时而密集地聚在一起,变成一个小电灯泡,周围还有晕圈;时而分散,散落在各个角落。多美啊,我痴迷地看着此景。这是大自然的神奇,它在这些小虫子的身上安上了“灯泡”,没有亲眼见过,你无法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美的景象。

把那一罐萤火虫放在床头边,看着它们入睡。只是第二天,虫儿们都恹恹的,也不飞了。每过一天,它们便失去了生命。那时的我,多么伤心啊,萤火虫是不是饿死了呢?可是它们吃什么,我不知道啊。后来,我看到了昆虫记中有一个篇章讲的是萤火虫。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萤火虫的幼虫吃的是蜗牛。第一次知道只有雄萤才能飞行,那么半空中的是雄萤,草丛里的便是雌萤了。原来我还以为萤火虫的幼虫是像毛毛虫那样的蠕虫呢,没想到却是一节一节的。连萤火虫是怎么杀死蜗牛的,我都明白了,看着花坛上的空蜗牛壳,我有时在想,是不是萤火虫把它们吃了呢,当然,这不大可能,因为《昆虫记》里说萤火虫不管是卵还是幼虫或是成虫,它的一生都在发光,晚上我并没有看到那光点。

捧着昆虫记,好像知道了许多许多以前从来不懂的秘密,好像敲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你的视眼仿佛开阔了,就像你曾经都是用眼睛观察而现在用放大镜观察一样,曾经你只能听到夏日里嘈杂的蝉鸣,而如今却像欣赏交响乐一样感受着这份天然的奏响。连屎壳郎滚粪球都变得那般有趣。

惊叹于法布尔细致入微的观察,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奥妙。《昆虫记》像我们展现了生命的美好。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3

“夏天,蝉喜欢在枝头上唱歌;而蚂蚁则喜欢在辛苦准备过冬的粮食。冬天,蝉上门来乞讨,蚂蚁说:‘夏天你在唱歌,冬天去跳舞好了!’”。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从此蝉是一个乞讨为生的小人;蚂蚁是一个勤劳吃苦的好人。可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中的第五卷中的一个篇文章《蝉和蚂蚁的寓言》说法迥然不同。

在书中专靠趁火打劫,丝毫不讲客气的乞讨者,是蚂蚁;心灵手巧,乐于与受害者分享利益的工匠,那是蝉。蝉,一种走火入魔的歌唱家,不管天气多么炎热,它都会叫个不停。它渴了,就在痛饮树枝上的甜汁,全身心的陶醉在糖汁与音乐间。而蚂蚁却在趁火打劫,却在蝉身下偷取甜汁,把伟大的凿井者赶走,虽然甜汁很少,但蚂蚁认为喝一口足矣,因为下次还有机会。一等到蝉死了,从树上掉下来,搬尸者就会把它搬进

洞里。是啊,蚂蚁是在准备食物,可那尽量帮助它渡过夏日的蝉!面无表情的碎尸者就是“勤劳”的蚂蚁。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判断一件事情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看见它的对,也要看到它的错,说像麻雀虽然是吃庄稼的,但它也是捕虫高手,狼虽然是吃鹿的,但是一但自然界失去平衡,狼就会消失,鹿就会太多,森林植被就会减少;猫虽然是捕鼠能手,但它也传播疾病;毒药虽然可以消灭老鼠,但它也会要了鹰和蛇的命??这种例子不可计数,导致这种悲剧发生的原因就是人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看不见日后的结果,结果不能决定一切,不能用一件事,一个结果就给一个事物定性。其实,蝉是爱卖弄喉咙,但它也不是懒惰;蚂蚁并不是趁火打劫,只是合理的利用。所以说,思考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不然怎么会有“三思而后行”这个成语呢?

曾子曰的:“吾曰三省吾身。”是啊,我们只指责别人的不对,而我们自己呢!是不是多次反省自己?不仅要多次反省自己,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只反省不够,还要要找到问题和原因,才可以及时的改正。

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所以我们在干一件事时要多思考,不仅要看眼前,还要要想日后,不仅看好处,还要看坏处。把“三思而后行”当作你和我的座右铭,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三思”的价值!

希望对你有帮助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4

《昆虫记》是一本描写昆虫生活习性的书,作者是法 ……此处隐藏6162个字……下伤口,竟有奇迹般的恢复了活力。第二天它们又进行了搏斗,蜈蚣又被连轧了三下,终于在第四天一命呜呼了。

在这几句话中,蝎子与蜈蚣打斗的场面描写得活灵活现,两只昆虫的威风跃然纸上。

法布尔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好的段落,和他观察的态度离不开。我想,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法布尔已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有一次,我上完奥数回来做习题, 其中有道题有些难,我不免有些躁动,我做了三遍,还不会,于是我便笔生气地一扔:“不做了!”可这时我又想到了法布尔,他观察昆虫从来都是坚持不懈的,不到搞懂决不罢休。想到这里,我再次拿起笔,又一次次地演算起来,最后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像法布尔那样坚持不懈,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相信,天大的困难都会被克服的!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13

以前我不太喜欢看科学类的书,总觉得很枯燥,可是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后,我就再也放不下这本书了。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尽真心真情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汇集了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融入了毕生心血和人生感悟。不但为他的昆虫朋友留下了不朽篇章,而且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宝藏。我做梦都想不到昆虫世界竟然有这么多的奥秘!

法布尔的《昆虫记》,展现给我的是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我素不知道原来这卑微的小生命,居然承载着无限美好,蕴含着无尽乐趣。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昆虫,不!他们不是普通的小昆虫,它们是可爱的小生命。

我喜欢会唱歌的蝉。多年以来,在夏天午后,聆听蝉姑娘美妙的天籁之音一直是我最美好的享受。然而法布尔的给我带来了一个最最惊人的意外——公蝉会叫而母蝉不会叫。倚在门口,看向公蝉引吭高歌的方向,我不禁哑然失笑……

法布尔的《昆虫记》,那些具体而真实的文字,不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屏住呼吸,凭它们走进了我心灵的幽静。我似乎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生与死地抉择,有劳动与掠夺地纷争……我仰起了头,在这一刻静谧中,徜徉昆虫世界……

我印象最深的昆虫是萤火虫。萤火虫的幼虫期有2、3年之久,成年期却只有14天。这就意味着萤火虫在14天内破蛹、寻偶、结合、繁殖,然后终其一生,闪耀出最后一点光芒,默默死去。

傍晚,寻觅那点点荧光,如天上星星般璀璨。萤火虫,你是勇敢的,虽然只剩下不足14天的生命,但你绽放自我,奉献光芒,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希望。看着这永不言弃的小精灵,我心中一震,珍惜现在美好时光,积极进取,积蓄力量,为明日天空增添无尽光华,不正是我所要做的吗?

法布尔的《昆虫记》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昆虫世界。它让我感受到自然界小生灵的气息,培养了我对昆虫的爱心,一本好书带我走进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14

读完《昆虫记》后,轻轻合上书,细细回味着书中的描写,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波澜。

《昆虫记》是一本描写昆虫生活习性的书,是--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在法布尔的笔下,这些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小昆虫也表现出它们独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门人充当着大门板和守门人的角色,同类来了就让开,异类来了就赶跑它;迷宫蛛的网像一个迷宫,昆虫掉进去就“走”不出来了;蝈蝈儿看起来好像是食素的,其实它们是一群“伪素食者”……这些小生灵在作者的笔下表现的活灵活现,像人一样有了灵性,会唱歌,会跳舞,有欢喜,有悲哀。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几句描写遂蜂“守门人”的话还记忆犹新:“也许三个月以前,那时它还很年轻的时候,它曾经为了自己和后代们在这里单枪匹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一直到现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没有停下劳动,它还在用它微薄的余力守卫着这个家。它已经不能再做母亲了,可是它依然能够为家人守卫大门,抵挡不速之客。”看完这几句话以后,我被遂蜂“守门人”那对家里人深沉的母爱所震撼了。在它年轻的时候,它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着;在它老了后,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守卫这个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的许多母亲不也是如此吗?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操碎了心,在儿女长大后虽然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帮忙的了,可是心中却仍然装满了沉甸甸的母爱,想要再做点什么。

我再将书中的内容与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一对比,才发现,原来昆虫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我以前就没发现这一点,而--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却发现了?后来我才知道,法布尔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虫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发现了昆虫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因为《昆虫记》在科学和文学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为何法布尔能够坚持一生都致力于昆虫研究呢?因为它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昆虫记》让我了解了昆虫,更让我了解了生命;《昆虫记》虽然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15

说回这本《昆虫记》,我又想起小时候刚看完“昆虫记”的那天晚上,躺在床上就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就是因为脑袋里都想着那虫子。原来就已经令比它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的人胆战心惊的东西,在你凝神静气时,在你的眼前放大,直到能看清楚它的牙齿,触须……如同——你就站在法布尔身旁,屏息凝神,伏下身,手中握着一把高倍放大镜来看着它们,看着蜣螂之间的卑鄙游戏,亦或是被管虫的白黑条纹。

当时,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就是在讲虫子,讲科学,体现了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因为考试内容到此为止。

讲完了吗?

当你再次回首看这一本书,你将会感受到一种不一样。

你将会发现,法布尔对于自然不只是热爱,而是享受,一种独属于他一人的享受。将发现他的科学精神来源于他的某种品质当中,因为当你发掘其根源时,绝对不会在“热爱”的层次找到答案。

这本书,绝不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而是从来都没有把昆虫当成“昆虫”,从来没有去以人的身份来研究虫。要知道,盗贼本来是用在人身上的,从来不是形容一直蜣螂或一只蚂蚁的(笑)。也没有一只虫子有着泥水匠或是数学家的职业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诸君请随便翻开一页,便正如我所说。

说句形象的玩笑话,不是昆虫变成了人,是“人”变成了昆虫。这不仅仅是科学的精神,我想,不会有一个生物学家看自己的时候看做一个细胞吧,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把自己看做夸克与电子的紧密结合。他们没有科学精神吗?不,但法布尔,早就已经跨越了科学的界限,已经闯入了生命间,闯进了门与门,纲和纲间不可逾越的界限。但他得到了什么,从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呵斥和研究的资料外,和成功后的“昆虫届的荷马”外,他得到了什么?——一如既往的清贫不变。

但他痛苦吗?他难过吗?——我想冥冥之中一定有一位“美”的主宰者在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这个缤纷的世界。这是他的信仰,他的热忱,如何比不过宗教徒的虔诚。这种喜悦,这种热爱的背后,是他的充实,是正如祈祷给信徒带来的他每天的研究带来的满足,是他的快乐源泉。

那么现在试问,你的“快乐”是什么。

请做你爱做的事情吧,当你第一次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时,他就是你的快乐了。

《昆虫记学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