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山海关导游词

时间:2023-11-16 20:26:10
河北山海关导游词

河北山海关导游词

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北山海关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北山海关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

你们好!

我是今天的导游。欢迎来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是远近闻名的万里长城的起点,从公元1381年到现在已有625年的历史了。天下第一关又称镇东楼,俗称箭楼。其地处要隘,雄关紧扼要塞,成为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是山海关城的标志性建筑。说到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做孟姜女的人,美若天仙,很多人都喜欢她。有一次,她在后花园散步。走着走着发现一个人躲在树后,这个人叫做万喜良,是一个书生。

她看万喜良眉清目秀,非常喜欢他,便带他到了父亲的房间。她对父亲说了她的想法,父亲想了想就同意了。有一个地主非常喜欢孟姜女的美色后来听人说她嫁给了万喜良,非常生气就对官兵说了万喜良的坏话,官兵就把万喜良抓了起来修长城,结果累死了。冬天,孟姜女拿做好的棉衣去找万喜良,可怎么也找不到他,最后才知道万喜良死了。她来到长城下哭,把长城都哭倒了。最后她跳崖自尽变成了雕像。

我们的旅行快要结束了,但我要提醒大家,要保护长城,不乱扔东西、不刻字,让长城拥有以前的雄伟。

好了,我们的旅行结束了!再见,希望大家能多来山海关。

河北山海关导游词2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山海关的城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空间,使建筑群体布局与环境取得和谐统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风景综合体。山海关的古城布局充分注意了她的军事防御功能,独特的七城连环局势别树一帜。碧波浩瀚的大海,幽深静谧的角山、长寿山,秀美多姿的燕塞湖,组成了古城重塞恢廓无垠的背景和依托;湖光山色、海涛雄关,构成了山海关名城特有的城市景观和旅游胜地的独特风貌。山海关的整体布局是由七座城堡、十大关隘和长城上的三十座敌楼、六十二座城台、十八座烽火台、十六座墩台等组成的古代城防建筑群。

结构严谨、功能齐全,构成“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二城为哨,一线逶迤,互为犄角之势”的格局,是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奇作,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军事科学,筑城技术研究的价值。

特别是呈大鹏展翅的古城,占地 1.5平方公里的古城,建筑雄伟粗犷,气势磅礴,是万里长城最精粹的地段。它南北有翼城,东西有罗城。古城周长4公里,城高14米,宽7米,古城与长城交界处顶宽15米,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城墙土筑砖包,城四面都设有城门、城楼。作为城防体系核心的古城,城中建筑布局利用西北低、东北高的地形,突出了主体建筑“天下第一关”城楼。 13米高的城楼,为两层三间歇山重檐顶的建筑,四周飞檐上,饰以神态各异的神兽。楼的四周有箭窗六十八孔,红底白环黑靶心。红色的圆柱,配着五光十色的门窗画梁,显得俊秀而雄伟。明代著名书法家肖显所书“天下第一关”,笔锋苍劲,浑厚有力,与古朴雄壮的城楼浑然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经 6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城内,至今仍保持了明清时期街道方格网状布局,漫步在城内窄小的街巷,你会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古朴与自然。许多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民居,透着典雅与温馨。素朴的门楼立在青石台阶上,同门内高大瓦房相呼应。影壁上镌刻有虫鱼草木莲花龙头图案,弥漫着浓浓的民族气息。

山海关区委、区政府将保护开发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当作头等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延续古城历史文化,开发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为出发点,全面启动了古城保护与开发项目。本着“保护长城、继承传统、综合开发、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开拓未来”的原则,立足高起点,以延续历史文脉的有续发展。20xx年,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4次来关调研指出:“20xx年之前,要把山海关古城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文化名城。”省长季允石亲自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要求各级领导要把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当成河北省的一件大事,完成好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海潮涌动,此消彼长,浮云过隙,漫卷舒风。在这个长城海,龙脉相连的城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海古城的古老身世和历史风貌将得到恢复和再现。一个再现历史风貌、世界旅游胜地的“天下第一关一一山海关古城”会以更加瑰丽的雄姿屹立在渤海之滨,长城之首。

河北山海关导游词3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河北省最著名的景区——山海关。该景区位于秦皇岛东北15千米处、万里长城的最东端。山海关是一座防御体系完整的城关,是中国内地通往东北的必经关隘,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山海关依据“通川之道,要害之处”的古代城市规划原则而建城关,该处正处于海陆咽喉要冲,在历史上早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开始修建山海关。山海关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有长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高大坚实,气势宏伟。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角楼,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建筑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坚固。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山海关景区古迹荟萃、风光绮丽、气候宜人,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也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景区的主要景点有长寿山景区、鳄鱼湖、角山长城、老龙头、孟姜女庙、孟姜女苑、悬阳洞、燕塞湖等。

山海关北依燕山,东傍渤海,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时,这里是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隘;战时则是兵家必争之地。前人曾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其险要。将其比作燕京(北京)、盛京(沈阳)之间的“锁钥”,恰如其分。山海关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关”,那是因为其地势险要,修筑精巧,气势雄伟。当年,山海关关城周长4千米多,外围有一条宽16米、深8米的护城河,城墙高12米,城的四面各有一个关门,其东门曰“镇东”,即“天下第一关”门。在门城的东西各筑罗城,关城南北分别建有翼城,用于驻军,并互为犄角。关城东数里外又筑威远城、烽火台、敌台等附属工程。以上这些建筑,好像众星拱月般地拱卫着主建筑山海关关城,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起着长城东首要害重镇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智慧。

天下第一关东城楼的下面是东门。紧挨着东门,有一个小小的方城,叫做瓮城。它的城门洞没有开在正东方向,而是在关城和瓮城的拐角处,向南而开。如果敌人逼近东门,他不能轻而易举地攻开城门,因为在这个拐角处,关城和瓮城上面的守军,就会居高临下,用交叉火力大量地杀伤敌兵。即使攻进了瓮城 ……此处隐藏10832个字……p>

在龙武营的大院里,还有明朝重要的军事家戚继光将军的兵阵馆,内有微缩的兵阵雕塑,形象生动逼真。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曾经打出了江山,改写了历史的兵器,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现在,您看到的是辕门。据考证,辕门就是用车辕子搭起的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巡视、狩猎,在外面搭营住宿,出入口仰起两车,使车辕子相对,像门的样子,所以又叫辕门。以后历代均应的门都叫辕门。这里的辕门样式是明代的。大家请看上面刻着“龙武营”三个大字。

请大家看,左首的就是将台,明代的时候,这里的将台帐篷是纯牛皮的,但因为多年的战火毁坏,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仿制品了。

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将军担任蓟镇总兵16年,防守山海关南到北京昌平境内200公里的长城。他经常巡视老龙头,在这里安营驻扎,操练兵马,点将台周围的空地就是当年的教军场。教军场前旌旗林立之处是迷宫八卦阵,是一个颇为神奇的阵法。

现在,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个老龙头景区最醒目的景观——澄海楼。有着“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美誉。

在我们面前的是登城坡道,这条宽广的坡道,名叫“马道”,是守城的兵马上下的通道。清朝的5位皇帝先后11次来老龙头巡视,那时候这条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间铺上红毡,皇帝从红毡上缓步走上城头,沿途接受两旁群臣的膜拜。现在请大家亲自体会一下兵马跃关,皇帝登城的感觉吧!

各位请看,这座城楼就是澄海楼,它建在老龙头的长城之上,八面威风,又不失奇秀之美,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望海亭,二层楼结构,九脊歇山顶式。楼顶上“雄襟万里”这块匾是明朝末年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题。楼中间这块“澄海楼”匾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高宗御笔所题,又派官员从北京专程赶来,可见乾隆皇帝对老龙头还是情有独钟,念念不忘难怪在登临澄海楼的乾隆皇帝到次数最多了。

再看一款楹联上句“日曜月华初太始”,意思是太阳、月亮的光辉都来自自然;下句“天荣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澄海楼这个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那我们就一同登临澄海楼,感受一下“万里长城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的豪迈感觉吧!

登上二楼就是整个老龙头的最高点,也就到了万里长龙的龙冠之上。从二楼举目望去,巍峨的长城与苍茫的大海紧密相连,天海一色,云水苍茫,不禁令人胸襟为之开阔,一股豪气在胸中激荡,大有“雄襟万里”之感。

现在,我们到楼后参观一下。大家看到的这门大炮是八国联军侵华后英国营盘的大炮。英国人曾在宁海驻兵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匆忙撤走,遗留下这门大炮。现在这门大炮已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象征。

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子叫“御碑亭”,乾隆皇帝曾两次来到这里饮酒赋诗,写的诗都刻在这块碑上。这里刻的是乾隆《再题澄海楼》:“我有一勺水,泻为东仓溟。无今亦无古,无见亦无盈”。乾隆皇帝将苍茫渤海比作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轻轻一泻便成了大海,这也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气!

这块碑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全被侵略者给毁坏了。在古代皇帝是九五至尊,神圣不可侵犯,他的东西也是被人供奉,可八国联军不屑一顾轻易就给毁坏了。可见当时我国国力弱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人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大家看到的是“一勺之多”碑,我们刚才看到乾隆的那首诗就是由此意而来,细心的游客可以看得出这块碑是由两块拼接而成,上半是重修老龙头时打捞上来的,下半部分是仿制的,两个半块拼接而成。

这是“天开海岳”碑。据专家鉴定它属于唐碑。“天开海岳”这四个字将老龙头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天海相依与山为伴,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这样的美景。这块碑还与张学良将军有一段历史渊源。1900年八国联军将老龙头毁于一旦,天开海岳碑已被推倒在地十分痛心,于是命人竖了起来,使天开海岳重新屹立在老龙头上。这里起的不仅是一块碑,竖起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些用玻璃罩起来的土墙是真正的明代土城墙,又叫“夯土墙”。别看它貌不惊人,可是它十分坚固,再锋利的兵器,那它也没有办法,凡是它就怕拿水反复地蹭,水一蹭土就纷纷掉落。所以人们说它“怕软不怕硬”。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靖虏台,这是明代长城惟一的海上敌台,大家请看这三个字“靖卤台”,“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的虏。所以这里就有两层含义:一是平静海水,二是平定敌虏,利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敌台主要是个防御工程,可以驻兵,存放武器,咱们看到的这个孔叫做“箭孔”,可以观察敌情,还可以向外射击,它可称得上是老龙头海防要塞的桥头堡了。

各位游客,过了靖虏台就到了龙头的最前端,这里是伸入大海23米有余的入海石城,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万里长城的鼻翼,你会感觉随着它劈波斩浪,笑傲渤海之上。

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伸入海中的近端部分。全城屹立在海水之中。北接靖虏敌台。南浸万顷波涛,构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为能经受海水的冲击,入海石城的建筑结构独特,全部从巨型花岗岩条石砌垒。咱们看到的这几块岩石就是当年砌城时用的。

咱们可以看到每块巨石的角上都有几个凹槽。这些凹槽叫做“燕尾槽”。槽内浇铸铁水,利用独特的榫卯结构将两块巨石连接起来。这最好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工艺。

在老龙头还可以看到的另一处海上胜景就是海神庙。这里三面环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当云雾缭绕或烟雨蒙蒙,海神庙若隐若现好似瀛洲仙境。

在明代海运开通,石河口被辟为漕运码头,商贾往来盛极一时。当地渔民为报得出海平安,只得将希望寄托于海神之上,于是修建了海神庙。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巨大的牌坊是由汉白玉砌成,琉璃瓦顶,装饰得很精巧,前书“安澜”,后书“优波”这表达了人们祈求风平浪静,行船安全的愿望。

海神庙前这两尊怪兽左为“乘黄”,右为“龙马”。古书中记载骑上乘黄可以活两千岁,龙马别有九音,歌声十分动听,可见它俩都是身怀绝技,有它们守卫着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圣之感。海神殿居于整个庙宇的中心位置,殿门上方悬有乾隆皇帝御题的“江溟宁宴”,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听命。这些塑像都是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现在进入的院落是祭祀天后娘娘的天后宫。天后圣母就是妈祖,相传她生活在宋代,精通鱼讯而且通晓天文气象,经常帮助出海的渔民,深受渔民的爱戴。她去世后当地人在湄洲岛上建了座小庙来纪念她,并尊称她为妈祖。后来妈祖的名气越来越大,就逐渐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护神了。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妈祖,在港澳地区妈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这也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同是龙的子孙,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到了海神庙的最前端——观海亭,它也是建在海上,置身观海亭和战在入海石城上观海感受的是截然不同的,少了居高临下的气势,却像乘一叶小舟漂流在大海之上,凭海临风,心情舒畅,自有一番难以名状的美妙感觉!

《河北山海关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