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25 22:28:20
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

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1

星期五我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叙述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文中的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对于本文的教学,我有几点体会。

一、铺陈意象,进入文境

课始出示一幅幻灯片:圆圆的月亮高高高地挂的天空中,你联想到什么?在遥远的古代,山重水隔,人们望着那一轮或圆,或缺的月亮,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会背诵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由此介绍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入文章学习。

二、抓点悟情,传递阅读策略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牵线品读,开阔视野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四、巧设练笔,加深领悟

课堂中学生想像比较丰富,课后我设计了个小练笔,让学生继续他的想像之旅,在想像中和苏轼兄弟相会:苏轼的这首词很快传到弟弟手里,当弟弟苏辙捧着这首饱含着一片真挚情感的词时,他的心情如何,是惊喜?是悲叹?请发挥想像把它写下来。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一回苏辙,进入角色之中,我想这也是课堂中的情感和语言的延续吧!

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2

开学伊始,学生从各个学校各个班级而来,知识、能力、基础、习惯存在的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怎样让学生尽快步入正轨,就成了开学第一周迫切解决的问题。

教了几年的毕业班,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上来。所以我上学的第一节课就是先让学生知道如何学语文。读书时要手不离笔,标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喜欢的语句,内心的初步感受,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读中悟,逐步由浅入深,由一开始的只写两三句到后来的写一段话,由只写课文内容扩展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知从何下笔,跟我预想的一样,学生在第一课《长江之歌》时就出现了各种问题:A.重复原文,没有自己的想法。B.感受同课文脱节。C.从长江联系实际时由长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母亲。D.写的句子空。如长江你多伟大,没有结合具体内容。开始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这时候不能训他们,应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才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小组交流,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找出较好的,全班发言,教师点评,让学生知道批注该怎么写,学生再改,小组评议,再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但不能一个标准,优生和中等生要语句生动,感情真挚,而学困生只要能写一两句自己的话就行。这样的练习,用时长,难度大,教师一个人指导忙不过来,所以在训练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助手,领头兵,成立学习小组,以点带面,让学生教学生、指导学生,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课《五彩池》又进行了练习,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写的符合要求了。中信来的学生写的稍好一点儿。但感受少,重复原文,空洞,戴高帽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练习的机会,只要常抓不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阅读就要强化读的训练。农村来的孩子朗读差,但没想到六年级的孩子朗读会是这样的水平,读起来有气无力,丢字加字,一个调儿,没有重音和停顿。范读、领读、自由读、同桌读、小组检查读、指导读,以为这样可以放手了,学生读读,一听,又变味儿了。没办法,再练习,一节课的时间大多用在了朗读指导上,学生总算有点感情了,可这是齐读呀,如果一个个检查,存在的问题会更多,在以后的教学中给朗读的时间要多些了。

读悟写感受,读写结合写片断,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学完《长江之歌》模仿结构写《教师之歌》。初次练习,为了降低难度,小组写一篇即可。虽存在许多问题,但也不乏精彩之处:“你用满腹的才华,教育祖国的花朵;你用温暖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您从办公室走来,和蔼可亲是你的风采;您向教室奔去,培育祖国的花朵”“您细心的教导,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您用您宝贵的时间,换来了我们的茁壮成长”重点说好句子,让学生找到感觉,有成就感,提高对练笔的兴趣。《五彩池》主要侧重练习排 ……此处隐藏5157个字……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

我相信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我们只要巧抓主导主体的和谐共处,注重基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程序,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处处有爱心、时时有细心、事事有耐心,那么心到功自成,教师的“苦心”经营,必将赢得学生的“归心”似箭。

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9

《新闻两则》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一篇课文,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由于课文背景和文章体裁的限制,加上现代孩子的思想特点,对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很喜欢。特别是作为新闻的范本,且不谈是否便于学生把握,但毕竟内容与现代生活已相距甚远。预计学生有距离感,不大喜欢这篇课文。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才会别有洞天。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本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实际上仅凭一堂体验课是较难把握好重点内容的教学的。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应的内容,结果造成拖堂现象。另外,由于学生对新闻文体不熟,导致课堂上学生的展示、点评都不够活跃,黑板上的板书不够工整,这些都是后段时间需要改进的地方。

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10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第二、在自学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和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自学环节争取做到静、专、思。

第三、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老师再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点评不是很到位。

第四、课堂展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重要。我校高效课堂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

第五、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示了桃林的图片,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形成了思维碰撞,说出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同学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

第六、在拓展迁移的环节,学生们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最后一个组的展示参与面不是很广。

第七、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反馈测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总之,本节课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高效课堂的能力!

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11

一、“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甚至学生对阅读文本还很陌生,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问题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而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落花生》,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也糊里糊涂。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确实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二、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活动的展开、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题小题必合作。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时;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总之,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必要、有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12

在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课堂教学中对主问题的设计,试图突破新课程实施以来风靡一时的问题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赏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等,因为此类问题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的浮夸现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单元1—3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以“你认为鲁迅先生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主问题展开课文研读和课堂讨论,依次解决了“百草园的乐趣在于”,“三味书屋的乐趣在于……”作者撷取这两个回忆片段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三个子问题。其中既有语言品味,又有人物赏析,也有主旨探究《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主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标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几层含义”、“文章回忆了爸爸与我的哪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事件”,问题涵盖解题、概括、细节品读、写法赏析。

《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