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06 12:18:25
《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摇啊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摇啊摇》教学反思1

歌曲《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这是一首具有摇篮曲风格的歌曲,非常具有韵律感和动感,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再配上课本上的插图,在聆听歌曲时,将自己童年的美好融入到感受歌曲的情绪中,这样的情境下,孩子们自然感受到歌曲的摇篮曲风格,因此,自然地随歌曲做划船动作和摇摆动作。歌曲的重难点在两句“摇到外婆桥”的结束音上,教学中,我通过对比演唱及告诉孩子第一句的“摇到外婆桥”是特别兴奋,想要去,因此,没有结束感,而最后一句“摇到外婆桥”是到了外婆桥了,有了归属感和结束感,这种形象教学,让孩子对音乐有了形象概念,在加入三角铁和碰钟为歌曲伴奏时,通过演示,让孩子感受6/8拍的节奏,很多孩子能在强拍伴奏,部分孩子次强拍演奏也不错.

《摇啊摇》教学反思2

三年级美术课——《小船摇啊摇》。船的形象对于三年级孩子知道的多半是他们座过的游乐船,对于大海上的船,应该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种类,孩子们比较陌生。

为此,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船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欣赏,从而对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课上我首先采用 谈话法,和孩子们交流,问孩子们谁见过船?坐过船?吸引孩子们兴趣,让后趁热打铁,让孩子们说出:你坐过哪些船?是什么样子的?跟大家介绍一下?引导孩子们进行交流,用语言说出船的形状、颜色、作用。

然后,引导孩子们欣赏各种船的图片,让孩子们对船有个整体的了解。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想画。怎样画?或用剪贴方法,让孩子们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孩子们得到绘画步骤,学会画各种船。

最后,把黑板分出三块海域,让孩子们自己画的画,贴到黑板上,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美中不足,我觉得孩子们在创作的船时,颜色、形状比较好,但功能有些不足,可能是时间不太充裕吧!

《摇啊摇》教学反思3

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的关键。我的这节音乐课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在学唱歌曲旋律的过程中,我利用歌曲写作与中国汉字四声调相结合的特点,来教歌曲旋律及解决教学难点。用直观教学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其求知欲。

但这节课中,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不高,对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感受不深,唱歌几乎没有感情,更不用说用歌声去表达歌曲情感了。学生累,老师也累。

怎样改变这样的课堂呢?课下我不断反思着,我认为,在上小学生的音乐课时,不能高估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还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上,通过实实在在事和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应该试着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学来代替枯燥的抽象教学,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轻松快乐的和互动游戏放在教学中,来适应小学生的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更轻松的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快乐地表演音乐,实现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快乐。

1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

音乐学科有其学科本位的存在,人们常说音乐课姓“音”,在民族文化教育中,亦不能脱离其课程本质来实施或研究。不能把音乐课的教学方法直接设定为“为教民族文化而教”的误区,特别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中,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及适量的方法,使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起到“春雨润无声”的效能。我们常说,德育无痕,那么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更应该是踏雪无痕的,音乐课的本位是音乐,用音乐说话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节课中,没有设计介绍相关的上海乡土文化背景,而是通过玩玩弄堂游戏,唱唱上海川沙民歌,听听路边童谣,使学生内化地体验,感受上海地区特有的与童谣相结合的音乐文化。“渗透”是本节课的关键和隐线。

2歌唱教学的方法是否应该是复杂的?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常常想通过多元的方法,来思考——实施教学,然而,本节课中执教者运用了一些常用的课堂歌唱教学方法:如:用口风琴吹奏旋律,师生对唱等,可能简单的方法就是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教师应注重歌唱教学中音乐旋律的美感,音准及节奏,歌唱方法的正确性。本课中,执教者特别设计了歌唱游戏这一环节,通常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歌唱教学完成后,学生往往不能边作动作进行形体表演,边唱好歌曲。运用 “小耳朵精灵”的教具,教师力求在这一难点上有所突破,以调动学生在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激发主动性。当然,并非所有的歌曲教学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经过实践,该方法较适用于低年级唱游教材的歌曲教学。

3学生音乐听赏的定位和“度”应该如何把握。

每个学生都是个别的、独特的个体,他们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因为任何一种音乐体验,不管是演奏、作曲、即兴表演还是听赏,都是一个特殊个体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在本课的的教学中,体会到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听赏要求,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赏习惯,着重体验、感受为主,还不能达到一个鉴赏的程度。因此,本课的听赏环节上层次设计得较浅易,其中包括让学生边做游戏边听新授歌曲的主旋律。路边童谣的欣赏也没有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静静的聆听,要求学生唱唱其中会唱的童谣。

一.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课后,我非常激动,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意美以感耳,行美以感目。”在这堂课中,我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进入歌曲的旋律中,感受乐曲摇成的音乐特点(模仿摇船的样子),感受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乐曲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孩子们的情感经历了一场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在情感的碰撞中开启了智慧,发展了想象力。

二 、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

教师不仅是教者,而且是学生可亲、可敬和值得信赖的朋友,要走进学生心里,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首先开课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通过师生问好,师生摇船进入一个美丽的城市,将音乐与游戏进行有效地整合,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有可以将即将学习 ……此处隐藏5944个字……p>本次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考虑到托班幼儿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已有的音乐知识,我设计了一堂歌唱教学活动。选择的曲目是较为安静的摇篮曲《摇啊摇》。

我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学唱歌曲,能够安静的倾听,从活动当天的效果来看,幼儿能够做到安静的倾听,还能跟着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哄宝宝睡觉,幼儿能够投入到爸爸妈妈这一角色中去。

在导入部分,原本设计播放一小段动画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话题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我们来说一说,学一学,引发幼儿的兴趣,踊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幼儿的注意力一直在动画上,而忽略了教师的问题,以至于教师在发问的过程中,幼儿给予很少的回应。很多教师的给予的意见也是不应该用动画的形式导入,托班幼儿本身语言表达能够就较弱,较为安静,看了动画片之后就更加安静了,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不如直接让幼儿还表述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导入到歌唱教学活动中。

而且教师还忘记了和幼儿互动,说一说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让幼儿来学一学,这样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师幼互动就不会冷场。

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带着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抱着宝宝唱《摇啊摇》,其实,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一个当妈妈一个当宝宝,角色扮演来表现这首歌曲。也可以让幼儿抱着宝宝到自己的小床上,边唱歌曲边哄宝宝睡觉。

本次公开课结束之后,进行了评课,在这一环节中,我回到了不少,收获了很多经验,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观摩其他教师的上课过程中也不断的在学习,从他人的身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摇啊摇》教学反思9

《摇啊摇》选自园本课程《摇啊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在学校里老师和幼儿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现在在大部分家庭中,爸爸妈妈也会用普通话与幼儿进行交流,幼儿对于七都话的感知大多来自于爷爷奶奶辈。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对于普通话尤为熟悉,对于七都家乡话却越来越不熟悉了,我们开展园本课程《摇啊摇》,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深深感悟。

  1.优势之处:通过学习童谣,感知七都特色。

本次语言活动是通过学习七都话的童谣,来体验与外婆的亲情,感知自己的家乡语言特色——七都话。在活动导入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用七都话来说一说“外婆”,再通过外婆图片,提问你平时是怎么去外婆家的,引出童谣。小朋友们听了童谣之后十分感兴趣,已经开始在下面模仿起来了。

在儿歌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幼儿理解童谣,对于儿歌中的“朵朵糕”和“发火跳”,我进行了重点解释。我用“双手托起幼儿”的动作直观地引导幼儿理解“朵朵糕”就是“举高高”;用“鱼跳起来”的图片来引导幼儿理解“发火跳”。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我先引导幼儿自己用手做桨,边摇船边唱童谣去外婆桥;再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手拉手、前后摇,摇船唱童谣去外婆桥,在快乐游戏中朗诵七都童谣。在接下来的户外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到室外,两两坐在草地上边说童谣边玩《摇啊摇》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2.不足之处:没有做好幼儿的经验准备。

由于现在幼儿在家大多说普通话,且很多幼儿的家庭原因(爸爸妈妈是两头的),小朋友妈妈的妈妈和爸爸的妈妈都是叫“奶奶”,因此部分幼儿都不知道什么是外婆,更加不知道外婆的七都话是什么,导致活动开始时很多幼儿比较迷茫。值得反思,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不止要备好教案,更要备好幼儿,做好幼儿的经验准备。

《摇啊摇》教学反思10

《摇啊摇》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歌曲首次出现了六八拍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拍子的韵律并有目的地渗透拍号知识,是我在教学准备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按照预设教案,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先引导学生感受《摇啊摇》的情绪与节拍特点,然后出示《摇啊摇》的第一乐句旋律,分析这段旋律每小节有几拍,是以几分音符为一拍?原来设想的非常完美,让学生说出来应该没问题,然后通过引导他们了解它与三四拍子的联系与区别,步步深入了解六八拍子的节拍特点。

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居然呆呆地、一脸茫然地不知所措。尽管后来的问题我替孩子们答了,但我清楚他们还是似懂非懂,这一环节没有掌握。反思自己的教学, 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以前只是音乐实践,感性的认知,至于节拍知识在小学阶段也只是感受。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就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这次教学,更让我意识到教学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开展任何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纲”,不仅要明白自己现在的是在进行哪方面的训练,更要明白自己现在的训练是在帮助学生达到哪一阶段的什么要求!

《摇啊摇》教学反思11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学生易唱。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会唱,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第一个班级按照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

有感觉。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

首先,在歌词的读法有了两种变化。如何控制这种变化,由老师来掌握。先在歌词上做文章,老师讲述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我说:“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我朗诵一遍歌词。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有的学生的朗读一定不会有耐心,像哄笑孩子一样,要么只会大声齐读不加感情。这时候我说:“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轻很弱。”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声音轻而弱。我听了后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第二次又读了一遍,同学们按我的要求做到了。我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

其次,学习歌曲。学生急切盼望老师打开音乐让他们快点欣赏,然后跟唱。我注意观察到学生聆听非常认真,不仅仅歌词有了三次熟悉,由于旋律优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当学生达到了老师的全部要求,他们也开心极了。老师也表扬大家唱的好听,像她的外婆。这个时候我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有的学生眼神紧紧盯着老师,特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了?我又开始说了,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和身体。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我说的一边唱一边表演了。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摇啊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